2018年4月25日14点30分,原人民音乐副主编、音乐理论家于庆新先生受我校音乐与教育系邀请,在小音乐厅为音乐与教育系师生进行了主题为《音乐写作漫谈》的学术讲座。音乐与教育系主任黄小明教授为讲座致辞。
于庆新先生就《人民音乐》所涉及的写作问题,以其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宝贵经验和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体会,从选题、具体写作以及学术道德规范三个方面进行了实例分析。
于庆新先生结合具体的文章,就论文写作中常常出现的选题陈旧、选题错位、选题大而无当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立足于“新意”:善于发现“新问题”;以补充或商榷的形式分析现有现有研究成果并发现“新观点”;另辟蹊径找出写作的“新角度”。关于具体写作的问题,于先生以《人民音乐》杂志相关栏目的写作为例,提出写作应做到纲举目张、言之有物和臧否适度,与此同时,提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写作文风,规范写作格式。
最后,于先生着重强调了学术的严肃性,提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尊重前人成果的科学道德准则,反对浮躁粗疏、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不良学术不正之风。
在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讲座过程中,于先生以其长期从事编审工作的宝贵经验和职业的敏锐性,通过真实得当的实例诠释其在音乐文化解读的独到见解和真实感悟,为全系师生上了一场生动的写作课程。本次讲座在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增强教师的科研写作意识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附:于庆新简介
1946年11月生于河南省西平县。1966年6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理论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96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位班。1979年6月调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至今,先后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人民音乐》编委、编审,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新加坡华乐团艺术顾问等。
在《人民音乐》长期主持“创作评论”及“专稿”栏目,发起并主持了“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回顾与反思”及“王洛宾与西部民歌版权归属”等重大问题系列讨论。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上发表音乐评论等各类文章数十篇。出版了《华乐世纪行——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文集》(编著)。在《华乐大典·二胡卷》中任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编发的《张曙纪念文集》《吕骥纪念选集》中任执行主编。出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发的大型丛书《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40卷)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当代作曲家曲库》评审委员会委员。发起并组织了1989年首届 “ART杯中国民族乐器国际比赛”及2001-2003年三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国际比赛,出任秘书长。出任美国第一、二、三届“飞扬杯”民族乐器国际比赛和第一、二届“洛杉矶·国际华乐大赛”评委。在2013、2017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乐种展演比赛” “第18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2014年举办的“欢乐春节-优秀管弦乐作品征集” 及文化部2016 年“青少年题材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等活动中担任评委。2009年起,先后在全国各音乐学院、高校音乐院系、省音协及出版社举办 “音乐评论写作漫谈”等专题讲座一百余场。

图:讲座现场

图:于庆新教授与我系教职工合影